一、發展基礎
“十三五”以來,全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金融工作重要指示,在省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全市金融系統圍繞“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深化金融改革、防控金融風險”三大任務,著力推動凱里市金融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實現金融與實體經濟互動發展。
“十三五”時期金融業發展七大成就
一是金融總量實現突破;二是金融體系不斷完善;三是金融助推脫貧攻堅;四是金融助力實體經濟;五是普惠金融有序發展;六是金融改革創新加強;七是筑牢金融風險安全。其中“十三五”期間金融業增加值為22.41億元,較2015年增長39.82%,占全市GDP比重達7.95%,較2015年提高了0.37個百分點,年均增長6.93%。金融業增加值總量在全州排第1位,增速排名第5位。
二、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貴州的重要指示精神。進一步加強黨對金融工作的領導。圍繞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深化金融改革、防控金融風險“三大任務”,堅持全面發展與重點統籌相結合,目標導向和補齊短板相結合,間接融資與直接融資相結合,創新發展與風險防范相結合“四個堅持”,聚焦健全現代金融體系、全面服務鄉村振興、全面支持“四化”建設、鼓勵綠色金融創新、推動普惠金融發展、優化金融生態環境、深化金融安全機制七項創新發展舉措,努力實現凱里市“十四五”金融發展新目標,在打造苗侗明珠·文明凱里的新未來上提供強有力的金融保障。
三、發展目標
(一)金融產業綜合實力顯著提升
到2025年,全市金融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9%以上。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年均增長不低于8%,各項貸款余額年均增長不低于8%。保險保費收入突破20億元。
(二)金融機構總體實力顯著提升
到2025年,構建起結構優化、功能齊全、產融結合、安全穩定的區域金融組織體系新格局。
(三)企業掛牌上市實現突破
到2025年,力爭上市企業后備庫企業不低于3家,實現上市企業零的突破,力爭1家企業A股市場上市,引導和撬動各類產業基金投入我市產業升級和重點項目建設規模爭取達到20億元以上。
(四)金融產業發展實現新融合
推動特色農業、旅游康養、民族文化、林下經濟等產業與金融的良性互動,力爭打造更多金融支持產業發展的典型經驗和成熟模式,為鞏固產業發展基本盤,促進地方經濟行穩致遠,提高金融保障。
(五)金融創新改革展現新擔當
深入落實金融改革創新各項政策舉措,以“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為改革創新的根本點和落腳點,推動和支持金融市場、金融機構、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創新。推動金融機構結合凱里實際,圍繞綠色金融、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等重點領域實施改革創新各項舉措,推動金融創新成為金融業更好發展的新動能。
(六)金融生態環境得到提升
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全面提升金融業“放管服”能力,持續完善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力爭在全州金融生態環境建設進入第一方陣。強化部門間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協調機制,建立健全適應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的配套的政策措施。充分發揮凱里市各類信用信息平臺作用,打通融資堵點,不斷提高獲得信貸指標的有效性和精準度。
(七)金融安全環境走在前列
不斷完善金融穩定和風險處置機制,以“零容忍”的態度防范和處置非法集資行為,加強對地方金融組織的監督管理,規范經營行為。地方各項債務結構持續優化,非法金融活動持續減少,實現金融風險“存量清零,增量遏制”的目標,確保不發生區域性金融風險,增強金融可持續發展能力。
四、重點任務
(一)健全現代金融體系
1.加快銀行業發展
穩步推進“引金入凱”工程,積極引入1-2家全國股份制商業銀行到凱里市設立分支機構、業務中心,增加金融服務供給。
2.加快保險業發展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爭取引入1-2家全國性保險公司在凱里市設立分支機構,增強經濟社會保障支撐能力。積極引進有實力的保險公司在凱里市設立農業保險、責任保險、健康保險、養老保險等專業保險機構。
3.加快資本市場發展
積極引入1家國內大型證券公司到凱里市開設分支機構;力爭引入1家基金公司、期貨公司到凱里市開設分支機構。鼓勵優秀企業兼并重組,培育和加快推動具備上市資質的企業上市掛牌。力爭在“十四五”時期A股上市企業達到1家以上。
4.加快地方金融組織發展。
發展消費金融公司,設立或引進1家消費金融公司落戶凱里市,結合凱里市優勢重點推進文旅、健康、養老等信貸消費。規范小額貸款公司可持續發展,鼓勵小額貸款公司做優做強,引導小額貸款公司降低貸款利率扶持小微企業和“三農”企業。積極推動經營狀況良好、風控水平較高的地方金融組織通過增資擴股、兼并重組等方式做大做強,形成一批標桿企業。
(二)加大鄉村振興金融支持
1.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金融支持。
不斷健全農村金融機構體系,大力支持金融機構將網點向兩個開發區、鄉鎮延伸,提升金融服務水平。加大金融對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民生領域的服務力度,引導金融機構與農村圍繞民生金融建立對口幫扶機制。繼續落實好創業擔保貸款、助學貸款等政策。
2.加大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力度。
不斷引導金融資源向鄉村振興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傾斜力度,聚焦產業興旺,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繼續強化農村中小金融機構支農支小主力軍作用。
3.強化金融服務鄉村振興考核。
嚴格貫徹落實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發布的《金融機構服務鄉村振興考核評估辦法》考核要求,引導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農村金融服務水平。
(三)全面支持“四化”建設
1.加大工業化金融支持力度。
增強傳統金融的主力軍作用。重點加大凱里市三大百億級支柱產業(鋁及鋁加工、玻璃、電子信息)、兩個潛力產業(以凱里酸湯為代表的生態特色食品產業、大健康民族醫藥產業)等重點產業的金融支持。
提高直接融資的輔助性作用。結合凱里市工業產業發展實際,大力支持發展前景好、市場競爭力強的工業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并加大上市培育力度,至少推動3家左右工業企業納入全市上市掛牌后備企業資源庫,力爭“十四五”期內實現工業企業上市實現零的突破。
2.加大城鎮化金融支持力度
完善統籌城鄉的金融服務體系。創新發展貼近“三農”特點的金融服務方式,不斷加大對鄉村振興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動設立農村小額貸款公司、農業擔保公司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探索培育生產合作、供銷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體”的專業合作社。
發揮商業性金融作用,夯實新型城鎮化產業支撐。支持和引導商業銀行加大對冷鏈物流、農貿市場、城市停車場、市政管網、配送投遞、城鎮智慧化改造、養老托育服務設施、污水處理、垃圾無害化處理和城市綜合體等領域的信貸支持。
發揮市場機制在融資方面的作用,逐步完善金融支持城鎮化建設的多元融資模式。鼓勵符合條件的城鎮化項目通過資產證券化(ABS)、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項目收益債券等金融工具籌措資金。
發揮區域產業發展優勢,打造金融服務平臺。依托貴州大數據基礎設施以及凱都一體化區域的電子信息產業,結合區域產業發展格局,積極引進各類銀行入駐,打造黔東南州金融服務中心和大數據服務中心,推進凱里金融和數據產業集聚。
3.加大農業現代化金融支持力度
增強信貸金融支持農業現代化力度。鼓勵金融機構探索和推動林權抵押、廠房和大型農機具抵押、圈舍和活體畜禽抵押、動產質押、倉單和應收賬款質押、農業保單融資等信貸業務,依法合規推動形成全方位、多元化的農村資產抵質押貸款模式。
提高資本市場推動農業現代化輔助性作用。積極開展證券機構對接幫扶行動,探索創新辣椒、蔬菜、生豬、生態家禽等優勢特色農產品期貨品種上市。
提高保險支持農業產業的風險保障作用。按照“一縣多業”的原則,結合我市特色農業產業和發展布局,加快推進地方特色農業保險。
深化農村改革金融服務。根據農業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和農業產業結構規劃部署,加快探索和推進農村“三權”抵押融資業務,提高資源變資產獲得性。擴大助農取款服務點、金融一體化服務網點覆蓋面,探索建立市、鄉、村三級普惠金融服務體系。
4.加大旅游產業化金融支持力度
緊緊圍繞凱里市旅游資源稟賦和產業規劃布局,把金融支持文旅產業與鄉村振興、綠色發展統籌起來,打造“文旅產業+鄉村振興+綠色金融”金融支持旅游產業化發展的凱里市模式。
(四)推動普惠金融發展
1.建立高質量普惠金融服務體系。
推動形成供給合力。著力在十四五期間建成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普惠金融服務保障體系。推動政策性銀行加大對鄉村振興基礎設施建設普惠性工程的支持力度,綜合運用批發性轉貸資金模式,定向支持民營小微企業發展。
2.積極開展普惠金融服務創新行動。
開展民營小微企業走訪行動。借鑒普惠金融大走訪的“桐廬模式”,按照“摸清融資需求,普及金融知識,精準提供服務,深耕企業培植”的原則,打造“四位一體”的企業走訪凱里市模式,繼續開展“走千企 促融資 促發展”金融服務專項活動,暢通“一企一策”重點企業名單融資對接機制,實現每年實地走訪不少于20家企業,進一步提高重點企業對接的精準度和有效性,讓實體經濟對普惠金融服務有實實在在的感受。
開展普惠金融創新活動。圍繞知識產權、倉儲訂單、農具設備、三權(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林權)、農產品鏈條等創新信貸產品,全面推廣“社社聯建”模式,積極探索“三社聯建”機制,并按年對金融機構普惠金融產品和方式創新進行評比。
(五)優化金融生態環境
1.推進金融消費權益保護
重點推動互聯網金融消費者保護工作,優化互聯網金融消費環境。推進金融法治環境建設,提高司法機關涉金融案件執行力和執結率。積極構建“政府牽頭,部門協作、分級建立”的金融糾紛多元化解工作機制,為金融糾紛提供“投訴+調解+裁決”一站式金融糾紛解決服務,促進全市金融業持續健康發展。
2.強化全市信用體系建設
繼續完善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數據庫建設,加強地方金融征信平臺建設,實現地方金融征信全覆蓋,發改、市監、稅務、司法等單位與金融部門共同研究建立企業和個人信用記錄信息共享機制。
持續加強對農戶和新型農村經營組織信用信息的采集和更新,深入開展信用村、信用鎮創建活動,對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實施貸款優先、利率優惠等金融優惠政策,促進農村地區信息、信用、信貸聯動。推動信用基礎設施建設,培育金融配套服務體系。
五、保障措施
一是提高黨建工作水平;二是健全統籌協調機制;三是加大政策扶貧力度;四是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五是加強規劃監督考核。